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失败的。那么我可能想要补充一句:活在朋友世界里的人生也是失败的。人生是不可能被定义的,不过这样的社交观念,倒是可以从一部分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群中间提取出来,当作信条。这样的人,我们用几个形容词,就是内向、沉静,或者直接说死宅甚至败犬好了。好吧好吧,在下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以下所述,也算是一种自我介绍。
在我看来,除去家庭关系,人的社交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因现实事业、学业等等产生的交往,例如同事、同学、师长、上下级、合伙人等等。另一种是因兴趣爱好和志同道合产生的交往,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交心朋友、知己。显然,知己是最为珍贵的,但是一个人能够拥有的知己也是很少的。因为每一个形成了自我人格的人,都很难在志趣上和他人有大面积重合。可能一个人终其一生,只能拥有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的知己,甚至再惨淡一点——没有知己。
可能会有人问:你加了不少同好社群,比如各种游戏群、各种“圈”的群,那这些人和你志趣相投,算不算知己呢?如果算知己,岂不代表你有很多知己了吗?在我看来,他们虽然和我在志趣上有所靠近,但还是算不上知己,最多只能说处于第一种社交和第二种社交的中间。但是我仍然和他们交往,因为我认为社交需要一些包容。和不同的人交流,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如果只能和几个知心朋友交流,那么说明自己在心智上还不够成熟,不能够做到和他人求同存异。如果一个人在思想上很自信,那么他应当能够听取别人的观点,并精确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且发现不合理成分。这样的人很容易就能应付社交,只是一些时候他们不需要社交而已。
一些人看待自己的社交关系,可能是遵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古训,将人划分为不同的圈子,自己属于由知己构成的那个圈子。这样来理解社交关系其实比较符合客观规律,因为人确实是以类聚、以群分的。但是一旦这个模型掺杂进主观的小团体主义思想,那么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情况。这样一来就有了“内外”的区分,认为自己所在的圈子是无条件的正方,个人的行动是为了维护这个圈子的利益,这个圈子的存在也是为了服务个人的利益。大概这样能给人带来归属感吧,才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整日维护和炫耀自己的“朋友圈”,而非提升自己本身。我并不喜欢这样的观念,因为这其实是又一种圈地自萌,甚至颇有些帮派气味。我所说的知己之间的关系,是指在保持各自独立思考的情况下,互相交换意见,而不是复制意见、迎合意见,像过家家那样维护一个没有实质基础的感情外壳。
总而言之,“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我社交观的核心,我从未觉得自己属于某个由某些人构成的集体,我的所有知己都是作为个人存在而非集体存在。同时我想要诚恳地劝说对我的社交观有所共鸣的人们:关注实质的友情和友情的实质,审视形式的友情和友情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