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数主义思想

我们大学生,在现今的状况下,除去某些天才可以一步到位,其余都是从小学到中学在一场场考试、一份份成绩中杀出来的。在学校里有一种观念,一个人可以由考试的分数作为权威的衡量。根据这个分数,一个人才能获得荣誉、嘉奖和地位。如果分数很低,那么就理所应当被认为是一个“无价值的人”。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曾向我苦口婆心地教导这套百战百胜的“伦理体系”,他说:“为什么要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接触呢?难道你觉得这样的学生有资格和你们交往吗?如果你真这样想,那你的价值观甚至都是错误的。”从他说的话中也可见一斑了。

学校主导这套观念,大概是为了切实激发同学们竞争,从而提升成绩。这个成绩的根基,可能是学术上的硬实力,也可能是单纯的“做题功夫”。但是无论是哪种“功夫”的投射,都距离全面评价一个人有十分遥远的距离,并且会导致学生认识上的错乱。

首先单看一个人的学术(或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乃至“做题”)能力方面,这套体系的一个严重问题在于将两种学习方法混为一谈:一种是通过扎实的理解、辨析、运用达到一种智慧的境界,称为内化的知识;另一种是单纯死记硬背、应付考点,称为“外挂的”知识。显然,对于教育而言,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内化的知识,无论从国家宏观政策上还是教育的应然效果上,才能有所交代。所以如果要用分数来评价,应当让这些内化知识的人分数高一点。然而现今这套体系会导致内化和“外挂”知识的两种人完全有可能考出一样的分数。这样一来,“做题家”完全有可能得高分,并且一旦得了高分,就会产生极具危害性的自信,认为自己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巨大的飞跃,实则这种“飞跃”建立在一个极其薄弱的基础之上,他们几乎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反而空耗了自己宝贵的青春。自我评价的虚荣化,这是这套体系导致的第一个认知错乱。

在这里插叙一个话题。有的人可能会说,如果学校真的按内化知识来评价人,那么也就是让那些智力上占优势的人获得成绩优势,从而获得升学、就业资源的倾斜,难道这是公平的吗?对此我想澄清,不能用一个错误的运用案例来证明一个工具本身是劣质的。基于内化知识的成绩评价当然是合理的,但是并不代表要运用这个成绩来分配升学和就业。事实上,任何人都应该得到公平的机会参加学习和工作,而现在这种成绩筛选的机制,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况且退一步讲,能否内化知识跟智力又有多大关系呢?只要愿意付出一定的时间,放下急于求成的心态,任何人都可以学习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和原理,到时候依然是公平竞争。

再来看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当前我们应该都承认,人是由很多能力构成的,而分数只能评价其中一个方面(或许是很大的一个方面)。譬如一个成绩很好的人,在道德上可能有不少瑕疵,或者完全没有社会认识,也可能是刷题刷上来的,无法据此判断“他是一个不错的人”。一个成绩很差的人,可能只是因为没有条件接受良好教育,甚至可能通过后来的自学而迎头赶上,而道德上也并没有什么不足,也无法据此判断“他这个人不怎么样”。然而从小到大生活在唯成绩体系下的人们,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细致思考过这个深刻的人生哲学,那么极有可能在一生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使用成绩作为划分三六九等的有力武器,对他人产生错误认识,甚至由此萌生完全不合逻辑的自卑感或自大感。比如认为自己成绩好,那就是一切方面都好;成绩差,那就是无论如何在别人面前都抬不起头。同时,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很可能忽略人生的其他道路,“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惜最终还往往读不出什么结果。人格评价的单一化,这是这套体系导致的第二个认知错乱。

这两个认知错乱如果放在小学和中学生上,仍然有补救的余地。然而一旦大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问题,情况将非常严重。

首先,在小学和中学,虽然这套体系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但是起码有一定的实用性,那就是可以使你切实收获鲜花和掌声。在那个大多数人的世界都比较封闭的年龄,这可以算得上一片明亮的天空了。而且实际上大家也没有办法,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社会体制就是这样,没有好的成绩就没有好的未来。然而进入大学,人生的可能性迅速增加,一个人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领域去钻研,像以前那样在同一条赛道上挤得头破血流的人会大大减少,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呈现辐射形,评价体系自然也不再单一化。换言之,许多人从这一刻开始,根本不再是彼此的对手——赛道不同何谈竞争?我们完全可以承认,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成绩好的同学就是比我们强,转而研究我们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然而抱有分数主义思想的人,无法认识到这一点,仍虚幻地认为可以像判断游戏中BOSS的数值那样根据分数来判断人,乃至于判断自己。这样一来既不能很好地认识他人,也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更不能很好地认识世界。最终导致在一个局限的人生观中度过大学生活。

在这里再插叙几句。可能会有人从辩证法的角度论证:既然这种人生观是局限的,那么这种人生观的反面——即我所述的“健康”人生观——也是一种局限。这种说辞颇有“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意味。但是“健康”人生观的超越性在于,不仅可以坚持自己,还可以借鉴性地学习自己的反面,即适当争取成绩,也并不会不尊重争取成绩的同学。而分数主义者往往不愿意迈出象牙塔一步,甚至对此采取一种鄙视的态度。

其次,这会导致一个人缺乏一定的定力、选择力和判断力,换言之:对人生的掌控力。设想自己的价值完全被动交由一套不甚科学的、片面的体系来评价,一旦这个评价体系突然撤去,那么“我是谁”就变成了一个足以导致天崩地陷的问题。比如我们看到大量的案例,某某学生在校成绩很好,进入社会顿感迷茫,生活颓废,缺乏活力。实际上依靠他的天资,选择任何方向发展,都可以取得不错的结果。但是他却将自己的人生道路限定在“有一套既定规则”的地方。自由犹如氧气,然而偏偏一些人是厌氧菌。人生犹如他的成绩,脆弱地得到就会脆弱地破碎

因此我认为任何人都应该对分数注意保持警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承认世界的多元性和人生的多样性,关键在于找到自身的主体性。一个人必须找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他人附加的价值,更不能相信分数主义这样一个不合乎逻辑的价值。有了这个人生哲学上的基本观念,才能谈得上对自己的人生拥有了基本的把握。如果经过认真思考,得到了这样的一个信念,就不要怕被人嘲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线粒体
线粒体

资深瞎折腾家

文章: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