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泰勒·斯威夫特其人了解不多,实际上并没有资格对她评头论足。起码她现在是一代巨星,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我这辈子的精彩程度都肯定无法与她相提并论。小的时候,我听过不少她的音乐作品,觉得还不错。我一直把她当作一位歌手或者音乐人。不过上了初中后我听她不多,渐渐也没再关注了,可是泰勒·斯威夫特的名字却越来越多与“女性主义”、“反对父权制”、“LGBTQ”这些炙手可热的概念同时出现,使我十分费解。我说这位big shot最近在哪里发达?这几天我读了《泰勒·斯威夫特:一代巨星的崛起》这本书,结合我之前道听途说的一些花边传言,似乎悟出了一些门道。
此书开篇便称斯威夫特“注定要成为举世瞩目的巨星”,我以为只有中国的史书才会称帝王“生有龙表”,没想到国外也流行这一套迷信。斯氏“少骁勇,善骑射”,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后来在12岁接触了12弦吉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凭借音乐天赋一路高歌猛进,在美国乐坛崭露头角。
然而斯氏在感情方面似乎比较随意,二十岁左右交往不少男友,也没什么结果。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当时的媒体为了搞大新闻,对于这种公众人物的私生活,自然是要强力炒作。但是斯氏要设法给自己洗白。在介绍这段故事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个引理:
引理(诿过原理) 设所有人类的集合为$H$,其中一个群体$G \subset H$且$|G| \gg 1$。对于$\forall h \in H$,记$h$满足与$G$无关的某种道德、法律等条件为$M(h)$,不满足记作$\overline{M}(h)$。现$\exists G’ \subset G$且$0 < |G’| \ll |G|$使得$\forall g \in G’$满足$\overline{M}(g)$。由于$\overline{M}(g)$,$\exists h \in H$指责$g$或指责$G’$。此时$\exists g$称$$指责g \Rightarrow 指责G’ \Rightarrow 指责 G。$$
泰勒·斯威夫特成功利用了这个原理。从那个时候开始,她的所作所为跟音乐渐渐没什么关系了,而转向两方面:进行商业活动和炒作人设。她写了大量的歌曲,这些歌曲从音乐性上来讲无疑是稀释稀释再稀释,关键在于探讨女性问题,称“社会对女性的一言一行都有着不同的审视和解释标准,尤其是对她们的感情生活”。一些人可能没有捕捉到背后的动机,我们联系到之前媒体和公众对其感情生活的非议,再从上面给出的引理来解释,我们会得到一个有趣的发现。这样一来,斯氏就一举将个人品德问题扩大到女性歧视问题,摇身一变成为了女权领袖,音乐正是一个趁手的工具。这一过程的典型作品如Shake It Off和Blank Space,其后大战Kanye,推出了Reputation。
必须要对斯威夫特因此遭受网暴的经历表示同情,因为私德问题再怎么说也是私德问题,公众人物虽然注定接受社会审视,但以纯泄愤为目的的个人打击则是不可接受的。但是斯氏应对的方式却也十分可笑,将私德问题说成性别问题,搞舆论爆破、宏大叙事,专门欺骗看客。这一可耻手法如今被全世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学去,屡试不爽,搞出了多少“新闻”和“运动”?养活了多少“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泰勒·斯威夫特在政治领域展现出了远超音乐的天赋。
以上都是在下突发奇想瞎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