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高中生活的几个重要问题

我是不是文科生

从外部身份上来看,我显然是文科生。我在高中文科班待了两年,高考考的是文科,大学学的是法学,完全可以说是大家眼中的文科生。但是从我的内在认同和实际能力上来看,我可能是工科生。

首先,我对自然科学比较感兴趣,喜欢看一些相关的书籍。而对于历史科学(在这里我使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其的定义),我只对哲学和文学感兴趣,而且也仅限于兴趣,但凡稍微加深,我就理解不了了。

其次,虽然我各个科目都不怎么样,但是对于理工科,我多少还是能会一点意的。然而我的文科能力比较差,向来如此。我对社会历史没有任何新颖见地,观察世界就像盲人摸象,仅有的一点理论知识还是浅尝辄止。哲学可以说是文科的皇帝,我也比较感兴趣,然而我理解近现代的哲学思想非常困难。其他的则更不用说,尤其是我现在学的法学,翻开厚厚的教材,满眼陌生的概念,完全无从会意。

一些人认为我依靠文科考了一个还不差的大学,说明我擅长文科;而我在理科班一直吊车尾,说明我不擅长理科。我认为这是错误归因。真实情况是,在高中,我的文理科同样差。到了文科班,我的政治、历史和地理长期是吊车尾的水平,和文科班成绩好的同学相去甚远。只不过我比较擅长胡编乱造,看的杂书又比较多,而且临近高考,不拼命灌输一点也说不过去,高考的时候凭运气捡了便宜。但是看的杂书多只能说明我不务正业,运气好只能说明我比较善,跟文科能力没有任何关系。

因此,我认为我还是不要去攀附文科生风花雪月、儒雅随和的形象,老老实实地承认我是个大老粗比较好。

从理科班转去文科班是不是正确选择

从事后的角度分析,显然这是一个正确选择。

证明:因为当时理科班的风气我是看不起的,所以留在那里可能导致我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尽管我在文科班也照样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但这不能成为我不转班的理由。既然两个地方在氛围上一样烂,那我们进一步比较其他的条件。

首先,上面说过,从我个人兴趣偏好上来讲,我更偏向于学习理工科。我的学习偏好是自学,不喜欢死记硬背、考试和作业。显然,对于学习理科,当我让自己走上文科道路,我就具有了比走上理科道路更适合我的学习条件。因为这是出于兴趣而进行的学习,不是为了分数和绩点而进行的学习,也不需要考虑专业课需求和就业方向问题。同样的道理在历史上是有所体现的,当我初高中为数理化问题而苦恼时,作为放松而阅读的文学作品和写作,反而让我的文化水平突飞猛进。因此,选择文科更有利于发展我的兴趣爱好。此一胜也。

其次,虽然我的文理科一样差,但由于我胡编乱造的能力在应试中针对文科有优势,针对理科有劣势,故我转到文科班参加文科高考,更容易混一个高学历。最后的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假设我留在理科班,难道我还敢想985和211吗?此二胜也。

不过当时恐怕我不是这么想的。当时我想的是自己的理科成绩比较差,理科班环境也压抑,不如逃避到文科班算了。我甚至一开始想过在文科班学理科,参加理科高考,但后来证明我没有这个魄力。所以上面的所有证明,都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当时我可没有这个预见性。

高中生活对于我个人发展的价值是什么

开诚布公地说,高中在校期间,我在学习层面没有任何收获。现在我可以承认,整个高中生涯中,我自己原创的作业占作业总量的10%,抄袭的占40%,余下的原封不动。真正学了点东西,是在高考前我在家自学的那一个月,我感觉那个月我学的比我三年学的还多。但是这和三年踏踏实实学习的同学是比不了的。

对我来讲,高中生活的真正价值在于人格的塑造和世界观的破碎后重建。在这个环境动荡的大熔炉里,我自己横冲直撞,经历的事情也是不少的。(别人在努力学习,我在闹事。)随后又修身养性,搞自我审视,开阔了眼界。于是在精神层面有了一个大的变化,但是现在还不好说是进步还是退步,总归是有变化。有变化就是好事,触底了可以反弹嘛!总比一成不变好。

因此我认为,高中期间我虽然在学习方面胡作非为,但是我得到了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线粒体
线粒体

资深瞎折腾家

文章: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