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浏览《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略有所感,结合大学以来自身经历,遂有此文。
大学生活相较于高中生活,我总的看法是:好。但抛开高中这个参照物,就大学生活本身而言,相较于我的期待,我又感觉还不够好。
大学老师和高中老师上课都念PPT,但有一个区别,那就是高中老师念的PPT大多不是他自己写的,而大学老师的PPT是自己写的。高中老师混的比较多,有真才实学的比较少。大学老师比较有真才实学,不过这些学问主要不用在本科生教学方面。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说:上课是大学生学习的最大阻碍。这话是有道理的,上课实际上学不到什么东西,因为老师有可能很水,在上面侃侃而谈,于知识的获取无益。或者是念PPT,上面的内容基本上是从他自己的书上或者论文上copy下来的,直接去读原著可能还更快一点。
大学给予我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和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我不需要每天闷头做那么几张卷子,或者在上课时间偷偷摸摸地拿出电子书,或者被关在学校里出不去……这对于提升自己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条件。我完全可以学一门技术、一门语言,或者看看电影、听听歌,或者招揽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个项目……没人管我。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由于我高中过得相对悲催,所以我进入大学后几乎感受到天壤之别。而对于一些同学,他们高中时的教学、生活水准已经不错,他们对大学的要求就会更高,所以大学生活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也很正常。“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觉得高中差一点的积极意义在于,降低你对大学的预期标准,在你将来进入大学后产生一个巨大的认知反差,减轻你由于对大学不满意而产生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