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爆炸与爆炸信息

古人云不朽有三,曰立功,曰立德,曰立言。对于古人而言,想要立言,最通行的办法就是著书立说。纸笔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能负担得起,写下自己的鸿篇巨制,就成了书本。这种介质只要不遭受强烈外力的破坏,保存下来还是相对容易的。实在不放心,或许可以埋在地下。固然古代战乱频繁,“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书坑儒”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但是总归还是有一部分书保留下来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从地下挖出来的。破旧的书页上就这样流传了古人的智慧。来到现代,我们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信息和知识的确比过去多得多,但是承载这座大厦的物理基础是硬盘和磁带。这是十分脆弱的介质,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相当一部分信息就建立在这样一个脆弱的基础上。平时有大公司和政府精心维护他们的机房,我们不太需要担心数据丢失的问题。但是一旦局面动荡起来,甚至再退一步说,哪怕个人想在数字世界中做一番“立言”,试问你将怎样长久保存上面的内容呢?像埋书那样埋进地下吗?机械硬盘的内部容不得一点沙子,磁带也远远不如书本那样皮实。并且时间一长,内部的电磁介质有可能失效,上面的所有比特都会乱掉。那么我们引以为傲的视频、音乐、电子书等等,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更不用提外力破坏,哪怕只是磕碰,对信息的损坏也是致命的。现在确实有长效保存数字信息的方式,比如微软的Project Silica,但是普通人根本负担不起。这样一来,假设我们不用书本,只用磁盘,作为普通人乃至全人类,很有可能数千年后,我们一个比特也不会留下。再进一步想象,数千年后的考古学家挖出我们的硬盘,结果一个比特都读不出来。我们没有历史。

因此在我们享受信息爆炸的同时,也应当警惕怎样防止“爆炸信息”,也就是怎样安全地流传我们的信息。

线粒体
线粒体

资深瞎折腾家

文章: 80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